逐梦蓝天!长沙临空区块先行先试立潮头
打造中部开放新引擎,已引入投资额超190亿元
2021年1月1日,中国(湖南)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第一座拱门式标识建筑落成。图/受访者提供
空铁联运枢纽。
顺丰丰泰产业园。
长沙黄花国际机场。
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。
“三个高地”,“四新”使命,为湖南擘画新蓝图,明确了新定位、新目标。
矗立在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长沙临空区块作为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的焦点,在一体两翼、内外双循环格局下,将不断释放改革活力,尽显“自贸试验区、临空经济区、综合保税区、跨境电商综试区”四轮驱动的新局面。
数据显示,长沙临空区块2020年完成国内税收约5.5亿元,完成海关关税9亿余元,新增市场主体700余家,自9月24日揭牌以来,引进重大项目10个,总投资额192.9亿元。 本报记者李琼皓长沙报道
创新大平台
区位优势明显
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包含长沙经开区块、临空区块、会展区块、雨花区块、芙蓉区块等,为何15.94平方公里的长沙临空区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?
从区位看,长沙临空区块是机场、高铁及磁浮三者辐射的核心,黄花机场又是长株潭唯一的空港型枢纽,交通与区位优势显著;从功能看,长沙临空区块四区叠加,如同一个巨大磁场,不断吸引临空偏好型产业集聚于此,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;从战略定位看,长沙临空区块突出临空经济,着力打造高端临空产业聚集区和中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。由此可见,不管是战略定位或链接支撑,“走向世界靠蓝天”的长沙临空区块发挥的都是中心圈层功能。
那么,作为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建设的排头兵,长沙市委常委、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、长沙县委书记、长沙高铁新城党工委书记沈裕谋这样说,“唯有奋斗,方能致远。我们的阶段特征没有变,但方位更清晰。”
敢试。长沙县主动顺应由县域经济时代迈向大都市区经济时代的发展大势,对标上海,谋变创强,布局“一核三城,两轴四区”。作为“三城”中的东部临空产业城,长沙临空区块已成为助推长沙县转型升级的新支柱。
疫情之年,湖南省全年外贸实现逆势增长,进出口总值4874.5亿元,同比增长12.3%。其中,长沙临空区块内的黄花综合保税区,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2.5亿美元,完成了全省1/10的进出口额,创历史新高。长沙临空区块是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,也是湖南打造对外开放的先行区。
“先行先试立潮头。长沙临空区块的区位优势明显,是中部超级枢纽之一。”长沙临空区块负责人王国良表示,长沙临空区块价值在于,内循环,内需市场、区域供应链;外部循环,国际市场、全球供应链,“内外双循环格局下,临空区块的枢纽转换作用更加凸显。”
敢创新。长沙临空区块通过制度创新,打通任督二脉,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桥梁作用。王国良提到,对长沙片区113项改革事项进行再研究,长沙临空区块结合县域实际,梳理了98项可承接事项,重点实施17项改革事项。近半年,长沙临空区块提交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?
目前,邮快跨课题案例正通过省自贸办报国家商务部;区港联动,确定了口岸作业区施工单位,准备进场;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,已向长沙海关提交O2O线下自提的报告等。
“承接的改革事项任务,今年要完成50%,2022年将完成90%。”王国良说,临空特色、临空经验正在形成制度创新的新竞争优势。
开放新版图
高质量产业链聚集
目前,作为中部第一个“千万级国际机场”,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已稳定运营长沙至法兰克福、莫斯科、伦敦、洛杉矶等洲际直达航线,积极新开或加密长沙至东南亚、南亚、西亚等国家的“四小时航空圈”城市航线。2020年通航国内外162个机场,其中国际城市航点达47个,国内国际、连接五大洲的航线网络全覆盖。
目前,湖南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——长沙机场改扩建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式启动,该工程总投资430.2亿元,现代化的T3航站楼将大大提升机场运力,建成后预计年旅客吞吐量达6000万人次。
“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,将补齐湖南民航基础设施的短板,打造一个集公交、高铁、地铁、磁浮与航站楼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。”王国良认为,这意味着长沙打造“四小时航空经济圈”的基础更扎实。
去年12月,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迎来首架“湖南航空”涂装客机,湖南正式有了自家的航空公司。也是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。
湖南航空作为湖南首家本土航空公司,对接长沙临空区块,通过不断融入“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”整体建设规划,实现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“我们紧抓湖南自贸试验区发展临空经济、航运物流、畅通国际化发展通道等机遇,充分发挥航空业先行优势,以‘数字航空’为方向,助力湖南建设高标准、高质量的自由贸易试验区。”湖南航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为了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,长沙临空区块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“苦功夫”,为企业敞开“家门”。